管道安装原则
CECS 21:2000规程的超声波平测算法在受火后混凝土损伤深度评估应用中误差较大,为此进行了改进.采用双曲线模型模拟混凝土损伤沿混凝土深度方向的变化,采用抛物线模型模拟不同混凝土深度处超声波的传播路径,导出了改进算法公式并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了编程和计算.将改进算法的计算结果与超声波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算法的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改进算法可更合理、更地评估受火后混凝土的损伤深度.
以旋转覆冰风力机叶片为研究对象,对叶片覆冰状态进行人工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建立风力机叶片有限元模型,并对不同覆冰厚度的叶片进行应力和模态。结果表明:覆冰的变化量与叶片所受应力大小呈正相关关系;覆冰量的不同会使叶片的固有频率发生显著变化,造成风力机叶片的疲劳损伤与变形,验证了人工试验的结果。
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π型胶接接头在拉伸载荷下的损伤,建立了碳纤维复合材料π型胶接接头的有限元模型,预测了接头失效部位,并了其损伤演化和应力分布的映射关系。然后基于传递矩阵法计算了损伤部位光纤布拉格光栅(FBG)的反射光谱,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反射光谱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后利用遗传算法对应力分布进行重构,得到了损伤部位的应力分布形式,为工程上碳纤维复合材料π型胶接接头的损伤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选用940系列卡波姆树脂制成凝胶介质模拟水泥净浆的流变特征;通过添加适量透明玻璃微珠模拟水泥砂浆细骨料组分,应用旋转黏度计模拟介质与原型材料流变参数的相似性,证明卡波姆凝胶介质模拟水泥浆体流变性完全可行,为水泥砂浆介质流变性的可视化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管道安装顺序本着分片区、分系统,先大直径后小直径,先下层后上层,先难后易,先上管廊后连设备,与机器相连接的管道原则上是从里向外配,以减少
对机器安装精度的影响,室内与室外管线的碰口应留在室外。
采用了与之相应的权摺昔固化体系,并采取了必要的辅助措施如加温隔潮等,确保管接口之间不会脱节。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中的114眼水源井全部使用玻璃钢井壁管。管径为DN250mm,井深100~160m不等。工程于2003年9月开工,2004年3月底完工。在11月至来年2月气候下照常施工,成功率为100%。在各地打井这尚数少见。从工程造价来说,玻璃钢井壁管直接造价低于钢管15%;而且使用寿命将大于50年,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玻璃钢井壁管推广应用于打井灌溉,具有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4.4玻璃钢牵拉管牵拉誉工作为一种非刃钠多地下管道旅工方法,与顶管方法相比。牵拉管施工更适应于小口经管道。这是因为小口径管道的整体轴向抗弯惯性矩小。
与传统纤维直线铺放的复合材料层合板相比,变刚度层合板可以更好地实现材料的可设计性,并通过铺放路径的设计提高层合板的屈曲载荷。首先,对铺放角随坐标轴线性变化的铺放路径进行扩展,提出多种铺放角非线性变化的曲线线型,并以此作为基准轨迹重新设计了四种纤维变角度铺放方式。其次,利用ANSYS软件对上述五种不同铺放路径的变刚度层合板进行建模运算,在单轴和双轴载荷下,对其进行屈曲载荷计算并与定角度铺放的层合板对比。计算结果表明,铺放路径下的变刚度层合板与纤维直线铺放的层合板相比,其屈曲载荷得以显著提高。
通过现场海洋曝露试验和实验室海水浸泡试验,采取分层取样和化学方法,应用氯离子三维扩散理论,研究了普通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在海洋大气区、潮汐区、水下区和实验室海水浸泡下的Cl-扩散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的Cl-扩散系数随着曝露时间的加而降低,高性能混凝土的抗Cl-扩散性优于普通混凝土.在Khatri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劣化效应系数的海工混凝土使用寿命计算模型.该模型计算结果与Clear经验模型基本吻合,解决了Khatri计算模型结果与实际寿命不相符的问题.
通过18组试件的试验,对钢-聚乙烯醇(PVA)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流动性、抗压强度、破坏形式及钢纤维与PVA纤维的协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杂纤维总掺量(体积分数,下同)为1.75%时,混凝土的流动性会随着PVA纤维掺量的提高而降低,且在PVA纤维掺量大于0.25%时下降加快;1.50%钢纤维和0.25%PVA纤维的纤维组合会发生正协同作用,使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纤维组合为1.25%钢纤维和0.50%PVA纤维时混凝土抗折强度;PVA纤维的掺入有利于混凝土受压破坏的多缝开展.
木质纤维/聚酯纤维复合吸声材料为多孔纤维材料,利用阻抗管测量其吸声系数,探讨了密度、厚度、空气流阻率、背后空腔深度、处理工艺及贴面处理对其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密度为0.2g/cm3,空气流阻率为1.98×105 Pa·s/m2的木质纤维/聚酯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吸声性能;加厚度或背后空腔深度,木质纤维/聚酯纤维复合材料的声波吸收峰往低频方向;对于密度大的木质纤维/聚酯纤维复合材料,处理工艺能明显提高其吸声性能;贴面材料的使用可降低木质纤维/聚酯纤维复合材料的吸声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