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丙烯聚合只能得到低聚合度的纸化产物,属于非结晶性化合物,无实用价值。1954年,Ziegler和Natta发明了Ziergler-Natta催化剂并制成结晶性聚丙烯,具有较高的立构规整性,称为全同立构聚丙烯或等规聚丙烯。这一研究成果在聚合领域中开拓了新的方向,给聚丙烯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在塑料制品以及纤维生产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欢迎-密云县抗裂纤维-本地卖家
Kaenan(1983)报导活性污泥法能去除渗滤水中99%的BOD5,Venkataramani等人发现,渗滤液中8%以上的有机碳能被活性污泥法去除,Mard(1985)报导,对于COD4mg/L~13mg/L、BOD16mg/L~11mg/L、NH3+-N87mg/L~59mg/L的渗滤水,混合式好氧活性污泥法对COD去除率可稳定在9%以上。Pirbazari等人对众多实际运行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调查后指出,活性污泥法比其它好氧法处理效果佳。
1957年,由意大利的Montecatini公司首先实现了聚丙烯的工业化生产。1958-1960年,该公司又将聚丙烯用于纤维生产,开发商品名为Meraklon的聚丙烯纤维,以后美国和加拿大也相继开始生产。
1964年后,又开发了捆扎用的聚丙烯膜裂纤维,并由薄膜原纤化制成纺织用纤维及地毯用纱等产品。
20世纪70年代,短程纺工艺与设备改进了聚丙烯纤维生产工艺。同期,膨体连续长丝开始用于地毯行业。目前,全球90%的地毯底布和25%的地毯面纱由聚丙烯纤维制得。
1980年以后,随着聚丙烯和制造聚丙烯纤维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茂金属催化剂的发明使得聚丙烯树脂的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由于提高了其立构规整性(等规度可达99.5%),从而大大提高了聚丙烯纤维的内在质量。80年代中期,聚丙烯细特纤维替代了部分棉纤维,用于纺织面料及非织造布。加上一步法BCF纺丝机、空气变形机与复合纺丝机的发展以及非织造布的出现和迅速发展,聚丙烯纤维在装饰和产业用方面的用途进一步拓宽。另外,各国对聚丙烯纤维的研究与开发也相当活跃,差别化纤维生产技术的普及和完善,大大扩大了聚丙烯纤维的应用领域。
这就像我们在学高中化学时的氯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如果没有二氧化锰,反应会非常慢,但是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之后,反应速度会大幅度提高,但二氧化锰本身并没有任何消耗与性质上的变化。这种催化反应的过程和原理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在此也不必讨论,只需要知道三元催化器的作用就好了。三元催化器具体的工作过程是:当高温的汽车尾气通过净化装置时,三元催化器中的催化剂将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三种气体的活性,促使其在催化器表面进行一定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一氧化碳在高温下氧化成为无色、的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氮氧化物还原成氮气和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