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河南光绪元宝北洋造库平七钱二分私人买家高价收购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将藏品进行数字化采集并加以利用,是当今各国博物馆观众文化需求的工作任务之一。本文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主张藏品影像化后即界定产权,为今后博物馆合理利用影像资料提供方便。
杨府山土墩墓出土的青铜礼器、乐器和兵器的年代和性质,对探讨南方地区文化的互动、乃至民族的交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该墓所出鼎、簋、铙、短剑等的具体分析,可以断定这应是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南方系青铜器,时代应在商末周初,墓葬的年代晚应为西周早期。
2007年9~12月,郑州学院考古系等对牛牧岗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下七垣文化、商文化以及东周、西汉等时期的遗存,其中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丰富。龙山文化遗存遗迹有房址、灰坑,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豫东地区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15年,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对金上京皇城西部的一处建筑遗存进行了发掘,发现台基址、院落、道路等遗迹,出土了建筑构件、陶器、瓷器、铁器、铜器等遗物,其中带龙纹图案的瓦当、滴水和脊兽体现了建筑址的较高等级。该建筑址可能为金世宗恢复上京城时所建,是一处重要的礼制性建筑。
甲骨卜辞中的"雀"与传世文献和战国竹书中的"傅说"有诸多相似之处。,生活时代相同,均是武丁早期属臣;第二,其名皆与鸟有关,且从音韵上能通假;第三,主要事迹相仿,是武丁重臣,多次参与祭祀和征伐,特别是都曾征伐"失"国;第四,所居区域相近,都在晋南豫西一带。故"雀"当即"傅说"。
清初山东安丘名士张贞所形成的"安丘印派",成就斐然,传承有绪,有独到的理论体系,在篆刻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张贞引导和带动了山东篆刻的发展,其后人克绍箕裘,使"安丘印派"的影响力突破齐鲁地域,进而辐射,在主流印坛也具有一席之地。本文就张氏印学及其传承问题展开探讨,揭示"安丘印派"在齐鲁印学融入主流印风中所起的作用。新石器时代陶鼎基本是一个大的,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约公元前6200年发源于中原地区,约前5000年以后扩展至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约前4200年以后渗透到辽东半岛,约前3500年以后南渐至华南北部地区,约前2500年以后扩展至华南大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陶鼎在4000余年的发展中,空间虽不断扩展,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主体,中原地区始终是核心。
根据出土铜器铭文可知,叶县旧县四号墓墓主为春秋时期原本属于中原地区、后迁国至楚国版图的许国国君许公宁。本文对墓中的楚文化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分析其出现的社会背景。
山东出土铜(钅和)可分为两型、五期。春秋时期流行椭圆腹(钅和),战国时期流行圆角方腹(钅和)。春秋早期流行单环耳(钅和),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流行双环耳(钅和)。春秋早期偏早铜(钅和)产生于鲁北地区,其原型为陶罐;春秋早期偏晚传播到沂沭河流域。春秋晚期铜(钅和)的分布范围南达湖北、江苏,北达河北,西达甘肃,至战国中期逐渐消亡。